不过有人注意到,“靖康耻什么意思?!”
那群官员都不说话了,他们不禁思考,辽国已经拿了那么多的岁币,难不成还会继续进攻?不过很快他们就安慰自己,应该不会的吧?只不过心中仍有不安。
朱元璋乐呵说,“如果每年能有人给大明那么多钱,我给他雕个塑像都行。”
更别提立衣冠冢了。
康熙喝了口茶想起大清的历史,大清赔了那么多钱,割让那么多土地,不仅没有衣冠冢,还被人肆意凌辱,当真是比宋朝还惨。
一群阿哥明显感觉到他心情沉下来,面面相觑,最后将视线都落在胤禛的身上,肯定是他的后代子孙又做什么糊涂事了!
胤禛默默垂下脸,才几岁的他就要操心子孙后代做的糊涂事,这事说出去都让人笑掉大牙,偏偏还是真的。
【接下即位的是赵曙,宋英宗,这位宋英宗说是幸运又可以说是不幸,幸运的是他在位时期没有同辽国和西夏发生战乱,不幸的是他只当了五年的皇帝,他在位期间,下令增加官员的转迁年限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‘冗官’的现象;虽然每年国家都能赚一亿多银两,但官费、军费花销甚大,入不敷出[3],只能说宋真宗时期挥霍的回旋镖扎到了宋朝皇室后代子孙的身上。】
【赵曙还有一个功绩,那就是命令司马光修著《资治通鉴》,是一本同《史记》相提并论的史书,司马家的人当皇帝不行,但是编撰史书有一套哈。】
【接下来即位的是赵顼,宋神宗,治民无为曰神,治理国家却没有什么作为。他是真的昏庸无道,还是无能为力?】
【公元1067年,赵顼即位,内忧外患、财政危机,种种的情况让他意识到变法才是唯一能缓解危机的办法,公元1068年,王安石入京,两人相谈甚欢,为了共同的变法理想而奋斗。】
【王安石变法,也称熙宁新法,从强国、富国、取士三个方向来进行变法,但能顺利进行吗?果不其然,公元1069年,变法一出台便遭到了朝野上下谩骂、赵顼全力支持王安石,并且罢退了一些官员,随后青苗法、均输法等又相继出台[4],变法也进入高潮,这样做真的有用吗?】
【变法一出台便遭到很多人的反对、太皇太后、皇太后等人的反对、因为变法的缺点,一些正直大臣也进行反对。即便宋神宗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强行实施新法,但宋朝的官僚机构体制太稳固,他做的这些也完全不能彻底改变,再加上西夏大败宋朝军队的事情,宋神宗遭遇双重打击,年仅38岁就去世。】
嬴政想起之前的科举制,若不是有天幕所言在先,怕是下面这群臣子也有吵翻天了吧?
不过,呵,他想实行的政策就没有实行不下去的。
下方的臣子感觉到他的视线,立刻垂头浑身冒冷汗,这位帝王可不是宋朝那群皇帝,他可是真能将人五马分尸的。
扶苏注意到这个现象,之前的他还不认同父皇太过凶残的手段,现如今看来,一些凶残手段对于帝王是必需品,只是这个度还需好好把握。
刘彻摇头,这种情况不解决,宋朝就一日起不来。
李世民叹气,最忌讳君臣不一心,连当权者都这样,只顾着眼前利益,那么离灭国也不远了。
宋朝
赵匡胤十分心塞,他一手建立的大宋怎么就变成这样了?
朝廷腐败不堪、百姓四处逃亡、国家岌岌可危,他当年黄袍加身终究是一个错误吗?
赵匡美看出赵匡胤的表情,他立刻开口,“皇兄,不是你的错,这不是你的后代,这都是赵炅的后代!”
赵炅被气的不行,但他不敢反驳,因为天幕说的都是他的子孙后代。
咸平年间。
赵恒面色苍白,被天幕骂的哑口无言,自己泰山封禅一次便将国库耗空,致使后代入不敷出,被骂也是应该的。
只是那是以后的自己,他现在也想不通日后自己怎么会那么糊涂。
元丰年间。
宋神宗跌坐在椅子上,对面同他一起商量的王安石也愣住,原来他们没有成功吗,那他们究竟还要不要继续变法?
明知道一件事会失败,两人怔愣许久。
宋神宗突然握拳砸向桌子,“既然天幕说还有弊端,那就解决了这弊端再实行下去!”
他不行,就后代子孙继续,他不信变法会一直失败!
王安石大受鼓舞,“官家,西夏那边还要早做准备!”
两人相视而笑,踌躇满志。
朱元璋皱眉,想到现如今的这些大臣们,他也担心百年之后朱标压不住他们。
都说功臣不能杀,但要为了子孙后代不杀怎能安心?
康熙想到现如今的朝堂,那些仗着身份便肆意妄为的皇亲国戚,他冷笑,早晚收拾他们!
【熙宁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、耕田面积和矿产产量也大幅度增加、国家的军队战斗力也有明显的提高,如果宋神宗能再坚持坚持,宋朝或许能走向不一样的结局。】
【宋神宗去世,他的儿子赵煦即位,为宋哲宗,但年仅十岁的赵煦并不能立刻亲政,于是便由太后垂帘听政,之前说过,高太后本就不赞成变法,于是在她执政期间,废除新法。于是旧党控制整个朝廷,打击报复新党,朝堂对立更为严重,在这样的情况下,只顾着为了自身利益争斗,怎么会有时间去治理国家、管理百姓?】